喜茶是怎么火起來的
“2017年春節后,皇茶已經更名為喜茶,開了上海的首家店,瞬間引爆數百人長達數小時的排隊,每天賣出近4000杯,這已經是聶云宸的第五十多家店。”
以上是某媒體報道的內容,如果數據沒錯,喜茶儼然已經成為了網紅,4000杯什么概念,同樣是約100平,我家附近的zoo coffee依附大商超5層,在有不低的人流量,不俗的產品的情況下(我是?),日銷也就400杯左右,雖然客單價高(喜茶20元,咖啡廳32元),但也差了一個量級。
“排隊店”這種現象生活中不難遇到,比如五道口的傳說、已經轉戰他處的棗糕王;比如旅游景區一條道貌岸然的古街里,一個“不吃不是中國人”、掛著央視報道的臭豆腐門口;或者你一下地鐵口,就遇到的一個蛋糕店,所謂的源自臺灣。
真是莫名其妙的排隊。我想大多看到“排隊店”的朋友都會眼紅,恨不得自己也開一家,初始投入不到30萬,月凈利就按10萬算,那還有什么可想的?雄安還有什么可討論的?
但我也親身經歷過這么一個案例:在蘇州街的地鐵口,也有一家棗糕王(山寨五道口),我買過幾次,味道不錯,也是12元買一斤送半斤。這家店最初也是排隊,每一次經過看到小哥忙不迭的身影時,就會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一次。但也是沒想到,劇情翻轉,短短兩三個月,這家店已經門可羅雀。
這不是個案:
1、曾經最為火爆的“仰望包腳布”美食店,做的是街邊常見的山東雜糧煎餅,去年5月開業后很是火了一陣,最高峰時排隊也需5個小時。不過如今發現門店里有4~5個店員,等候的顧客卻只有零星幾個,還沒有店員多。
2、一家名為“瑞蜜可”的冰淇淋店去年夏天也曾大排長龍。這家店以“烏云冰淇淋”為招牌,但最近在點評應用上搜索到該店發現,在來福士商場卻怎么也找不到。原來這家店今年1月底剛剛關門。
3、首家“徹思叔叔”店2013年2月在久光百貨開門營業,總是被里三層外三層的排隊人群包圍,一天可以賣掉700多個芝士蛋糕,曾經開了20多家店,但昨日來到久光地下一層,發現原先的“徹思叔叔”已被一家娘惹點心店取代。
除此之外,還有曾經的土渣餅、街客、快樂檸檬、CoCo、一點點……這些店似乎都有自己的特色,開張之初均風靡一時,但之后人氣回落。
此類項目(包括喜茶)都有共同的特點:面向年輕人,快消品,開在人流大的地方,但是弱點在于幾乎沒有門檻,一旦你證明了這事兒能賺錢、能火,馬上就會各種山寨、跟風,甚至跟風者的資源讓你難以望其項背。
而喜茶這樣的項目更是如此:茶飲的業態供應鏈簡單,成本不高,配方簡單,原料容易獲得,壁壘很低。在這樣現狀下,模仿者的加入,很快就把行業利潤攤薄。
所以問題來了?喜茶是一個好項目嗎?為什么這家有可能重蹈覆轍的店獲得IDG一個億的投資?
我研究了一晚上,發現喜茶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直營連鎖。在展開喜茶的策略前,我先談一個話題:幾乎沒有門檻的生意,為什么要連鎖?你有50家店,但是和50家具有同一個名字的組織什么區別?
你看早餐店就很難連鎖,因為這事兒誰都可以干,連鎖起來,反而多了管理、統一調度的成本,再加上單店老板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,核算下來,連鎖并不能讓單店平均賺到更多錢。要不然,出來一個經理人,找到朝陽區所有的早餐店,讓他們聯合起來完了。
五道口的陳立把單店這個事情走通了。走通之后,是個人都會想到要擴張,你以為陳立不想擴張啊?其實早在2010年,陳立就想過,但為了保證質量,他仍要在3~5個關鍵環節把關,一天工作14小時,一個老板去做了技術工人的事情。
他說過自己不能做加盟?因為工具和原料的大眾化,沒有很難買到的東西,沒有加盟壁壘;實體店強調產品新鮮,其出品跟銷量、季節、天氣等關系密切,不可控制因素較大。所以,他也排除了加盟的方向。
但他忽略了另一條路——直營連鎖。至于為什么他一直沒有走這條路,除了他小富即安,有照顧家庭等繁雜事物的原因之外,外界不得而知,很可能是一個奇葩的理由。
話說回來,喜茶跟棗糕王的陳立也有相似之處,都需要自己鉆研調配,也算是一種手藝,他選擇了直營這條路,代價就是喜茶的配方很容易被人得知,那里的店員工作半年,必定會掌握里面的配方,再起一個名字,做一個喜茶,皇茶被山寨的命運,仍會繼續。
的地方在于,他發現一些公司除了固定資產等看得見的有形資產之外,還有很大的看不見的資產——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