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長專題 書記專題

縣市區導航:

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 > 民生資訊 > 荊楚文化 >

漢江硪歌

來源:未知 編輯:荊門生活網 發表時間:2017-10-16 11:59 點擊:

漢江硪歌

  漢江硪歌屬主腔與號子相結合的曲體結構,曲調可細分為慢、中、快、急四種曲調,一般以五聲調式為主,主腔與號子四度、五度、八度相呼應,形成了一唱眾和、獨具自然和聲的演唱特色。漢江硪歌大致可分為打抬硪曲調、打飛硪曲調和打木硪曲調三種。打抬硪時,所使用的打硪工具是農家在禾場上壓谷子用的石滾,綁上四根木杠由8人或者12個人提打。打飛硪時,是用四角都鑿有繩孔、重約八十余斤的大方石,由八個人持繩拋打,時高時低,起落如飛,看上去十分熱烈壯觀,能激發民眾興修水利的熱情。打飛硪與打抬硪曲調可以互通,但打飛硪多以慢硪和中硪曲調為主,可細分為2硪、2/4硪、5硪等多種節奏曲調。第三種是打木硪曲調。木硪又分兩類,一類是方柱形的,一類是實木圓柱形的,只需2-4人就能提打,打硪時,演唱曲調的風格又有所差異。

  曲調上,漢江硪歌一個明顯的風格就是襯句、襯詞的多樣化。襯句、襯詞由象聲詞組成,它也是最早的硪歌號子。在打硪的勞動中,領硪者通常利用襯句結合高音出現在硪歌的首句,迸發而出,大跳進入,高亢、鏗鏘的聲腔以先聲奪人之勢,激發勞動者的熱情。如:領唱中唱到(吆—也—火)與齊唱中(火呵火火吆)相互呼應,領唱中(耶—吆啊哈嚯—嚯)與齊唱中的(嚯呀嚯嗨嚯也)相互呼應,極大地豐富了硪歌的表現力,凸現生動活潑、風趣詼諧的音律。硪歌襯句、襯詞與硪歌結合,形成渾然一體的勞動歌曲,悠揚激昂,動人心弦,催人奮進。

  除了曲調,江漢硪歌的唱詞內容也十分豐富:“伙計們,加把勁。密點打,慢點行。”“早谷揚花正要水,十八嬌娘正配郎。李郎張郎選好郎,好吃懶做當和尚。”除了這些勞動中的固定唱詞,也有即興的演唱。唱硪歌的好手一點也不亞于現在流行的饒舌歌手。眼邊看、心邊編、口邊唱,不拘形式,隨心所欲。如果有人路過,領唱者一邊猜測路人的身份去向,一邊編詞即興領唱。要是有美女路過,那更是陡然來勁,越編詞越多,硬是把人家唱得不好意思,只能掩羞抿笑,快步疾走。

  在荊門市沙洋縣馬良鎮鄧集村,61歲的鄧承鵬老人,是荊門市僅有的幾位硪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。從18歲起,鄧承鵬就多次參加漢江大堤馬良段及小江湖潰堤的修筑勞動,并在勞動中跟隨父親鄧德榮一起學習了漢江硪歌的演唱。

  據鄧承鵬回憶,在上世紀七十年代,他的父親鄧德榮是當時生產大隊的隊長,每年冬季進行水利建設大會戰的時候,當地的鄉親們就在父親的帶領下,邊唱著硪歌,邊筑防汛大堤。當時的場景至今令鄧承鵬心潮澎湃:紅旗招展,硪歌四起。“加快速度,力爭上游,排除萬難,爭取勝利”一句句響亮的口號變成硪歌聲,融入了沖天的干勁中,振奮人心。

  鄧承鵬仍對硪歌有著深厚的情感,除了在田間勞動時自娛自樂,當和村民們集體勞動時,他也要帶頭吼上一嗓子。2010年9月,秋汛來臨,鄧集村五組面臨著水患的威脅,在莊稼多、機械又無法進場施工的情況下,鄧承鵬和當地的村民一起,重新唱起硪歌,加固了60多米的防汛堤。

  在沙洋縣五里鋪鎮合心村,71歲的楊道美所唱的硪歌則另有一番味道。在鄉間土生土長的楊道美,小時候就開始受到長輩們唱硪歌的熏陶。當地農田多,在插秧、扯草、車水等繁重的體力勞動中,集體勞動的村民們便開始跟著流傳的曲調,作些唱詞以對歌,自娛自樂,于是便有了扯草歌、栽秧號子、踏水車號子等。

  因為是田間對唱,所以歌詞里便有了很濃郁的情歌味道。“三根柏樹打牙床,送給我的幺妹子,先雕一個妹,后雕一個郎,左雕一個龍,右雕一個鳳,把妹子雕在郎的心尖上,伊……喲……”楊道美信口拈來一曲,鄉音悠悠,鄉情裊裊,田園味十足。

    相關新聞>>

      今日頭條

      更多>>
      荊門生活網 | 生活社區 | 湖北新聞 | 專題 | 荊門車市 | 娛樂休閑 | 寵物之家 | 湖北城市 | 趣聞逸事 | 網站地圖 | RSS訂閱

      站點所有信息均來源于網絡,如有發現信息非法或者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廣告合作QQ:396460299

      版權為 荊門生活網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-

     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|无码专区中文字幕人妻系列|亚洲无码变态在线观看视频|国产无码黄色电影免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