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中的美食:荊門的年味
馮驥才說:“過年的這一天意味著故鄉、熱土、父母、家園、血緣、根脈。這一天的文化是人們創造的,這一天的團圓時刻也是人們自己規定的。因此,這一天的氛圍是激情、溫馨、和諧與富足。”
猴年來了,年味更濃,一張斑駁老舊卻色彩斑斕的年畫,一幅顏色單一卻巧奪天工的剪紙,民間的傳統正在化為今天的時尚,誰能消退和替代五千年來無數游子回家的心情?
故土,田園,鄉情,還有無數具象的方式、工藝,這是屬于過年里永恒而特別的話題。
我堅定地認為,年味在遠離大城市的地方。去小城拜年,吃小吃,聊家常。
今年,我去的是荊門。
在荊門,很多家庭依然保留著老一輩們傳承下來的習俗。最具特色的就屬打魚糕和打糍粑。
魚糕
打魚糕
身在盛產魚的魚米之鄉,魚糕成為了本地的一大特色,過年必不可缺的一道菜就是魚糕。相傳此菜源于楚國的宮廷菜,入口細嫩、魚味悠長、柔軟、彈性足的,一直成為當地人逢年過節必備之菜,有“無糕不成席”之說。這道純手工制作的菜,將魚肉剁碎和雞蛋攪拌,加入調料用蒸籠蒸出最本真的香嫩,令人垂涎。
打糍粑打出年味
糍粑
打糍粑
荊門地區的打糍粑,也是繼承傳統的一種方式,媽媽輩的人,幾乎都熟練得知曉每個流程。提前一周用臘月的水泡糯米,將糯米蒸熟后放到石槽里用木棒或者石錘搗成泥狀,由于這是件體力活,鄰居親戚都會相互幫忙。糍粑做好之后,放在水里浸泡,要吃的時候,拿出來切成塊,裹上雞蛋,煎成金黃色,就成了簡單又美味的早餐。
中午團年飯
和全國其它地方最大的不同,就是這里的團年飯是在除夕的中午而非晚上,中午被認為
是一天中最好的時候。而現在到了除夕這天,幾乎從上午十點開始,就能聽到噼里啪啦的鞭炮聲——有家庭開始吃團年飯了。長輩說,團年飯吃的越早越好,現在家家戶戶都在搶先,寓意家里團團圓圓。
吃團年飯也是有講究的,放鞭炮的時候,家里每個房間的燈都要打開,燈火通明,意寓來年的前途光明。然后長輩會在桌子的四方倒酒請飯,叫祖先,一套儀式般的流程過后,全家人開席吃飯。席間,晚輩要一一向長輩敬酒或者敬茶,說出祝福的話,這就意味著過了一年,又該更懂事些了。
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了,連續三年,每年除夕的團年飯后,都要到墓地去給老人點燈。
吃完午飯,全家人必須要仔仔細細地洗澡。洗澡在這一天變得尤為重要,因為過了今天,就是新年了,要把前一年的煩惱憂愁和不快樂不順利都洗掉,就剩下對新年的期盼與美好的愿望。這美好的愿望就是換新衣,現在雖然不像小時候那般一定要穿新衣服了,但是也會在這天拿出最喜歡的衣服穿著。
收拾停當,或忙碌或悠閑地度過一個下午,吃過晚飯,便是全家一起看春晚。小孩子是需要守歲的。按照老一輩的說法,守歲的時間越長,父母長輩就會越長壽……
若干年后回顧起來,過年便是記憶中灰白色的天空,遠近的鞭炮聲和彌漫于空氣中幽微的火藥味,但每每過年,依然很輕易地就被桌上熱鬧翻騰的美味給引發出來了。
新年,你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