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長專題 書記專題

縣市區導航:

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 > 縣市要聞 > 屈家嶺管理區 >

荊門屈家嶺風俗文化

來源:本站 編輯:荊門生活網 發表時間:2015-12-23 17:32 點擊:

  屈家嶺管理區(五三農場)職工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,帶來了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,各種風俗習慣相互影響,互相滲透,加上建場以來不斷破舊俗,立新風,逐步形成五三農場地區不拘一格的風俗習慣。整個五三農場7.8萬人口中,祖居本地的約有0.8萬人,占總人口的13%。本欄目記述的是祖居本地人的傳統禮俗。

  飲食居住

  主食 建國前,以食大米為主,兼食粟米、高粱、玉米、小麥、紅薯。農忙時,日進三餐;清晨做完第一茬活后吃早飯,太陽當頂吃午飯,太陽落山后吃晚飯。城鎮居民吃飯時間,每餐比農村稍為提前。冬閑時,多數人家或干、稀搭配,或一日兩餐。夏季,本地喜食“稀米茶”(將大米炒黃,淘凈,而后煮熟即成),以充饑解暑。災荒年景,主、雜糧搭配,干稀搭配,代食品與糧食搭配,山區以葛根、橡子、榔樹(香棉樹)皮制粉充饑,平原以南瓜、野菜加大麥粉度日。

  副食品 為節約主糧,屈家嶺人民有利用野生植物和雜糧制作副食品的習俗。

  菜肴 屈家嶺流傳的四季食用的菜肴有鲊辣椒、腌菜、泡菜、豆瓣醬、霉豆腐、腌蘿卜干、霉干腌菜,還有用米粉制作的鲊藕、鲊冬瓜、鲊魚、鲊豬大腸。冬季制作的臘菜有:腌豬肉、牛肉、野羊肉、野兔肉、雞鴨肉,腌制鹽蛋、皮蛋也較普遍。菜肴的烹調技術有蒸、煨、燒、炸、炒、燉、煮等方法。屈家嶺下洋鎮名菜有清蒸鱔魚、盤龍菜、松枝肉、東坡肉、瓦罐雞湯。還有飲“臘八雪水”(即農歷臘月初八下的雪,裝入壇內埋于地下,待第二年暑天飲用)解暑治痢的習俗。

  看菜 本場季河東部丘陵地區居民,過去在請客筵席上,滿桌的菜肴中,放在中間的幾盤菜肴只能看,不能吃,稱為“看菜”。據老年人講,在筵席中的這幾盤“看菜”是敬祖的,表示對去逝先輩人的敬仰與懷念。1959年以后,插花相鄰的農村居民也合并到農場來,與來自五湖四海的職工共同生活,各種風俗習慣互相影響、互相融合,年輕一代表逐步成長起來,他們勇于破舊俗,立新風,對老一代的那些傳統禮俗不甚重視,現在已經沒有“看菜”這種禮俗了。

  婚喪喜慶設宴,一般人家是“4盤、2碗、1蒸籠”,中等人家是“8冷盤、10大碗”,富裕人家是“8大碗、4小碗、12圍盤”的海參席、筍子席、洋粉席,以第一碗菜定席名。

  居住 建國前,本地農村房屋,丘陵、山區多為土木結構,以土磚、木檁、木椽、布瓦為主,有的地方打碴墻,又稱“干打壘”。房屋形式有“連三層”、“四井口”、“三合頭”、“連三間”等種類。房屋內部格局分堂屋、正房、廂房、耳房。房屋建筑方位多為座北朝南,山、丘地區屋后多靠高土旁 、山嶺,房前有溝塘。

  舊時建筑房屋,要請陰陽先生選好“黃道吉日”,才能破土動工。豎柱、上梁要設宴請客。興偷樹作屋梁,而且要偷能結籽的樹,取意興旺發達。有的偷樹時,用紅紙包錢放在樹兜上,樹兜用紅布裹著,表示對樹主的謝意。偷來的樹不能放在地上,擱干后鋸刨成梁。上梁時,用紅布卷梁,鳴炮喝彩,丟粑粑。上梁后,宴請樹主、封(泥工)、木匠。

  舊時遷居,又稱“過屋”,多請客送禮,親友喜送對聯、匾額,上書“鶯遷喬木”、“鳳宿高梧”等吉語以示祝賀。遷居時,要在舊屋廚房燒一鍋開水,在新居廚房燒一鍋開水,都要燒得熱氣騰騰,象征接上氣,才能興旺發達。

  建國后,擇日建屋、偷樹作梁等迷信活動減少,“喬遷之喜”仍有親朋祝賀。

  婚喪喜慶

  結婚 本地結婚,俗稱“過喜事”,男方叫娶媳婦,女方叫嫁姑娘。老式結婚禮俗,一般要經過親朋或介紹人介紹,約定地點男女雙方見面,雙方表示同意后,再約定時間,女方到男方家去察訪,叫“察門子”。察訪后,如果比方都沒意見,就可以訂婚。由于受賣買婚姻的影響,訂婚時,男方要向女方贈送禮品,而女方不向男方贈送禮品,訂婚后,雙方互相往來,少者一年,多者數年后才結婚。如中途發生變化,是男方提出異議的,所送禮品,女方一概不還。是女方提出異議的,則男方所送禮品,一律要折價退給男方。訂婚期間雙方都沒有意見,到結婚的當年,男方向女方加送禮品,叫“送年茶”,并通過介紹人,向女方提出結婚要求,雙方商定結婚日期,辦理結婚手續。結婚當天,雙方家長都要待客,親友前來祝賀。新郎到女家迎親。有錢人家請轎子接,還要請吹鼓手。有的人家請不起轎子,便用馬去接新娘,新郎新娘一起騎馬回來。當夜,新郎新娘先拜天地,后拜父母,這樣就算拜堂成親了,結婚后,如果丈夫不幸去世,另一位男子前來結婚,叫“上門”,也叫“坐堂招夫”。如果丈夫去世后,女方不愿在男方家過下去,找另一家男子結婚,叫“下堂”,也就是改嫁。

  入贅 本地入贅叫“坐椅子”,又叫“上門”,就是男子到女家結婚,并成為女家的家庭成員,做“女婿兒子”。要給女方家長養老送終,有權繼承遺產。從女方家庭來說,女子留在娘家招女婿上門,叫“吃老米”。在舊社會,“坐椅子”、“招女婿”,要請“中人”和雙方族人簽訂合同,主要內容是:改名換姓,養老撫小,有遺產繼承權,生了孩子,一子歸宗,就是大兒子或大女兒一定要回到男方家去傳宗接代,其余的孩子均屬女方姓氏。新中國建立以后,一般不再嚴格計較,只有男女雙方同意,男方承認養老撫小,不必改換姓名,所生子女跟誰姓,由夫妻雙方協商自定,按婚姻法辦事,一切從簡.男子到女家“坐椅子”的原因很多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貧窮,禮情太重,接不起媳婦,就到女家去“坐椅子”,做“女婿兒子”。一般“坐椅子”上門的。有80%的家庭關系處理比較好,20%的家庭關系處理不磁好,也有個別離婚的。

  此外,本地生嬰兒,過生日,殯葬等方面,也有很多傳統禮俗,其中有些帶封建迷信色彩,甚至還夾雜一些索取彩禮的陋俗。

  節日時令

  (一)傳統節日

 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傳統的新春佳節,俗稱“過年”。建國前,正月初一凌晨,全家盡著新裝,由家主領家中男子提燈籠啟門至門外,按歷書(皇歷)選定的方向,燒紙祭酒,燃放鞭炮,望天跪拜。婦女則鵠立大門兩側,祈禱“全家平安”、“萬事如意”,俗稱“出行”,又稱“出天方”。事后將燈籠懸掛大門兩旁,進屋關門,先叩拜祖宗,再晚輩給長輩叩頭,平輩互拜,俗稱“拜年”。建國后,“出天方”拜神祭祖、行叩頭禮已廢。正月初一凌晨“出行”,放鞭炮慶賀新的一年到來,拜年習俗沿襲至今。

 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。建國前,家家戶戶吃湯圓,稱“過大年”。入夜,張燈結彩,燃放鞭炮,燈火輝煌。有的地方組織“花燈會”,俗稱“鬧花燈”,又稱“鬧元宵”。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,謂“過年”期。屈家嶺、下洋、何集、長灘等地還舉行歡慶活動,敲鑼打鼓玩“龍燈”、劃“彩蓮船”、踩“高蹺”、舞“獅子”。這些日子“ 玩”至誰家,家主必須燃炮,并奉獻一定數量的禮物。有的地方還夜以繼日地演唱花鼓戲、皮影戲。建國后,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尚存,“鬧花燈”、“劃采蓮船”、“踩高蹺”、“舞獅子”曾一度停止,進入80年代又興起。

  清明 建國前,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,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紙制作燈籠和幡標,掛于祖墳上,并鳴鞭炮,供祭品。有的大姓家族,還于清明節聚族人于祠堂,用族田稞租買紙錢、鞭炮、幡標,由族長主持,到同族祖墓祭掃。祭后,由族長宣布族田稞租收支帳目,并聚餐,俗稱“吃清明”。有的地方還于清明節出外游玩;蚍棚L箏,或趕廟會,俗稱“踏青”。建國后,清明祭奠、掃墓風俗尚存,族會已廢。今盛行機關、團體、學校組織青年、學生祭掃烈士陵墓,敬獻花圈,緬懷先烈。

 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。建國前,稱端午節為“過端陽”,家家戶戶取菖蒲、艾蒿或桃枝(稱桃劍)掛大門前,傳說可以鎮邪驅魔。有的婦女、兒童用端陽露水抹發擦眼,說可以烏發明目。中午聚餐、吃粽子、雞蛋、糯米糟(又稱水酒)、“蝦散”(一種油炸面食),并用雄黃酒涂小兒的臉上,以消毒除蟲。宋河、永隆等沿河地區,還有“龍舟”賽的習俗,又稱“劃龍船”,以鑼鼓助威,先至終點者為勝。端午節有親友互送禮品的習俗。未婚女婿備酒肉等禮品送給岳家,稱“送端陽”。建國后,掛桃劍鎮邪等迷信活動不多見。因河水淤塞,“龍舟”賽已停止。吃粽子、插艾蒿、菖蒲等習俗至今盛行。

  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,俗稱“過月半”。建國前有的還稱“鬼節”,僧人稱“盂蘭盆節”。這一天,家家備酒食,供祭品,燒紙錢,祭奠祖先。晚上,有的人家還燒紙錢于路旁,祭孤魂野鬼,以防作崇。建國后,敬神祭鬼、“盂蘭盆會”等迷信活動已不興,“過月半”的習俗也少見。

 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。建國前,家家備美酒佳肴,全家聚餐,稱“團圓節”。晚上置桌于室外,備月餅、糕點、水果、熱茶,邊吃邊喝邊賞月。有的還邀親友登山觀月或泛舟賞月。有的地方還有用瓜果繪成小孩臉形,套上服裝,鼓樂送至無子女人家,俗稱“送子”。有的農民相約于中秋夜,進園偷瓜摸果,俗稱“摸秋”。中秋之前,已婚和未婚女婿備煙酒送岳家,稱“拜八月半”。至今中秋吃月餅賞月風俗尚存。

  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。建國前,有出游登高、插茱萸、飲菊花酒、吃重陽糕的習俗。文人墨客多吟詩作賦,F在很少人家慶賀此節。

  小年 農歷臘月二十四稱“小年”。建國前,家家戶戶從這天起,開始打掃房屋內外,俗稱“打堂塵”,又稱“打揚塵”,意即除去舊年的“晦氣”,等待“迎新納福”。晚上點灶燈,焚香燒紙,供酒飯(或湯羹或幾粒炒豆)送灶神升天,意即請灶神向玉皇大帝奏明人間疾苦,臘月三十請灶神“下界”,傳玉帝旨意,降福于人間。小年前,從冬至起,家家戶戶殺年豬,殺雞宰鴨,捕魚網蝦,打糍粑、做年糕、爆米花、切麻糖、購副食、買年畫,熱鬧而繁忙,俗稱“辦年貨”。建國后,小年以后打掃室內外灰塵和垃圾,“辦年貨”的風俗至今不衰。送灶神的習俗,在農村老婦中還有所見。

  除夕 農歷臘月三十日(月小為二十九日)為除夕。建國前,除夕當日,家家布置室內外。前大門兩旁貼春聯,稱貼“門神”,大門上方貼“出方(行)大吉”,有的在大門上掛“五福”彩紙條或圖案。堂屋神龕上方貼“天地君親師之位”7個大字,下方正中間放一座點8只蠟燭的燭架,燭架前擺4只香爐,旁邊供祖先牌位。墻壁或中柱上貼“對我生財”、“五福滿堂”、“百無禁忌”,廚房貼“九天司命神位”,豬屋牛欄貼“六畜興旺”。午后,吃團年飯。飯前,外出者必須提前趕回,全家入席,放鞭炮,以示“一年到頭,全家團圓”之意。席上菜肴豐盛,先以酒奠祭祖宗,再按輩分依次敬酒。菜肴中必有一碗“大紅魚”,當餐不吃,只作“年年有余”的象征。晚上,家家燈火通明,家人圍爐而坐,通宵達旦,俗稱“守歲”。子時一到,鑼鼓、鞭炮齊鳴,“出行”迎春。建國后,春節“吃年飯”、“貼春聯”、“守歲”、“出行”等活動沿襲至今,繁瑣禮儀減少,春聯內容更新。

  (二)農稼時令

  擊鼓催春 農歷臘月初八,農民在村頭擊鼓作戲,“臘鼓鳴,春草生”,借以催“春”早日到來。從這天起,農家開始往田里送肥。建國后無“擊鼓催春”之習,仍有送肥下田之舉。

  插“開門秧” 每年第一次插秧,俗稱插“開門秧”。建國前,農村插秧,多請左鄰右舍互幫互插。插秧當日吃早飯,主婦要將一塊肥蒸肉埋在一只飯碗中,誰吃了這碗飯,即定為插“上行”秧的人,先下田插“背坎”(較難插),領唱“栽秧歌”。如被插“下行”秧的超越,俗稱“關雞籠”,插秧人都可向“上行”人甩泥巴嘲笑,以活躍氣氛。

  祭米谷神 農歷五月二十六,傳說為“米谷神”生日。這天,農家盼晴,便到田野燒香、燃紙祭祀。俗稱:“五谷收不收,要看五月二十六”。今已不作此祭。

  開鐮“吃新” 新谷成熟,農家要看“皇歷”、“擇日子”,去田間預割幾升新谷,碾米后煮成新米飯,供奉祖先,使祖先先嘗到子孫辛勤勞動果實,保佑年年豐收。今已不興此習。

  宗教信仰

  清末以來,屈家嶺本地民間信奉的宗教有佛教、道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。民間信奉佛教、道教的歷史悠久,教徒眾多。清末民初,廟宇散落鄉里。由于年久失修和戰爭等原因,到建國前夕,多數寺廟被毀,或殘破。建國后,絕大部分僧尼、道人還俗就業,殘存的寺廟或拆,或作他用。1949年和50年代后期,天主教、基督教在屈家嶺境先后停止教務活動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宗教政策得到落實,宗教信仰得到保護和尊重,一些佛教、道教徒又恢復拜佛念經等活動。

    荊門生活網 | 生活社區 | 湖北新聞 | 專題 | 荊門車市 | 娛樂休閑 | 寵物之家 | 湖北城市 | 趣聞逸事 | 網站地圖 | RSS訂閱

    站點所有信息均來源于網絡,如有發現信息非法或者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廣告合作QQ:396460299

    版權為 荊門生活網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-

   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|无码专区中文字幕人妻系列|亚洲无码变态在线观看视频|国产无码黄色电影免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