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走陜西,品寶雞佳肴,嘗盛宴
那一年去寶雞,參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,感覺有一個青銅器很像傳說中的饕餮。“饕餮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,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。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。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,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,十分貪吃,最后把自己都給吃掉了。即使饕餮這個詞本身用來指代貪婪的猛獸,但饕餮與盛宴放在一起還是指代美食佳肴,飲酒作樂。饕餮也成了吃貨的代表。
寶雞——西府,自古這里就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.西府小吃經歷了千余年的發展。博采各地之精華,兼收民族飲食之風味,挖掘、繼承歷代宮廷小吃之技藝,因而以其品種繁多、風味各異而著稱。
經@明前清茶 引薦,到寶雞吃的第一頓飯是 豆花泡饃。豆花泡饃是西府的傳統風味的名小吃,其饃采用獨特工藝加調味料烙成,厚過寸,鍋形,敲之有聲,俗稱“鍋盔”,對火候、口感要求嚴格,色金黃,外脆內韌,嚼之勁道麥香醇厚,用快刀削成薄片,形似金葉;豆花用品質上乘的黃豆土法做成,鮮嫩爽滑,煮而不散。豆花泡饃在寶雞一帶非常流行 。
參觀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已經是下午一點多了,遵照@明前清茶 囑咐乘車趕到令氏家外家岐山面店,這是一家在寶雞當地十分受歡迎的一家店,名氣很大。菜的口味感覺還不錯,然后既然這家店叫做令氏家外家岐山面,岐山面自然是這里的一個特色菜,由于我不太吃辣子,臊子面沒有吃。不過建議一口香.一份好像是6碗,兩個人剛好.
其他的比如豆面糊,油酥餅,小糕點之類的東西,也做得挺不錯.
非常適合招待外地來想吃些特色的朋友,基本上涵蓋了寶雞的特色美食,味道也都八九不離十.
醋粉。涼皮的一種,利用釀醋后剩下的發酵后的糧食的殘渣制作而成,做法與面皮相似,吃起來清涼爽口,滑嫩光軟,醋香流味。
玉米面攪團,攪團本是過去當地百姓貧苦時的日常食品,但因其原料為雜糧,天然健康,加之做法更加精細,近年來逐漸成為了風味小吃。攪團所用面粉必須是粗糧,多為玉米面攪團的吃法很多,澆熱湯酸菜、做涼水“魚魚”涼調、炒食、燴攪團塊等等皆可。
寶雞油酥餅
傍晚離開寶雞時在火車站附近的小吃 驢肉湯金絲餅。
陜北小吃“抿節”
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二季著重展現了陜西各地的特色美食,其中面食部分更是占有不小篇幅,諸如油潑辣子biang biang面、臊子面、褲帶面等等。一群麥客,一碗正宗陜西面食,在秦腔中一臉皺紋的笑聲純樸、率真。陜西“面食王國”的美譽可不是蓋的。